上世纪20番茄沙司
年代发生的“五四运动”被誉为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,是近代学生运动的一座丰碑,这次运动也向人们展示了学生运动的力量。
在“五四运动”中,出现了一批组织和领导学生的领袖人物,他们有的是老师,有的是学生,每个人都值得人们敬佩,每个人都能青史留名。
类似的学生运动领袖其实早在古代就出现过,同样在当时发起过造成很大影响的集体事件,本文就向大家介绍两位著名的古代学生运动领袖人物。
一:宋朝陈东
宋朝可以算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道分水岭,从这个朝代开始,读书人、士大夫开始成为整个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主导阶层。
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,相应的,更多的人家将自家的孩子送进学堂读书。
宋朝官方对此当然大肆鼓励,特别是位于国都汴梁城中的太学和番茄沙司国子监等教育机构,所容纳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增多。
根据《宋史·选举一》中的记载,到宋哲宗元祐八年(公元1093年)时,太学已有“太学生员总二千一百余人”。
这么多数量的热血青年们聚集在一起,就给某种群体性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。
就是在这种背景下,在宋朝的宋徽宗时期,出现了一个敢于跟朝廷权贵硬碰硬的学生领袖似的人物。
这位名人叫陈东,曾是一名太学生,学成后又以“贡士”的身份进入太学参与教学,直至靖康年间突然爆发。
陈东从学生到老师,在太学待了十多年,他的朋友和弟子遍布
太学和相关机构,在太学生这个群体中有相当的威望,有一呼百应的基础。
宣和七年(公元1125年)末,宋徽宗赵佶为了逃避金国入侵的责任,把皇位禅让给了太子赵桓,赵桓继位成为宋钦宗。
而陈东就抓住了新皇登基,需要对朝廷上层的政治结构予以更番茄沙司换的这个机会,带着太学生们发起了一场志在清除“六贼”的请愿运动。
“六贼”是指蔡京、童贯、王黼、梁师成、朱勔、李彦这六位被朝野和民间都视为奸臣的宋徽宗的亲信。
根据史书记载,陈东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,并且敢于公开指责他们,“蔡京、王黼方用事,人莫敢指言,独东无所隐讳。”
但此前宋徽宗还在位时,谁也拿“六贼”没办法,骂几句也没法让他们受到惩治,现在换了皇帝,就被陈东看到了机会,于是,“钦宗即位,率其徒伏阙上书”。
数百名乃至上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上书,这样的规模在宋朝时是极其罕见的,造成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。
加上宋钦宗本也有意清除宋徽宗在朝廷中的影响力,自然不会袖手旁观,在陈东率太学生们上书后,马上就先处理了王黼、朱勔、李彦三人。
这样的结果让陈东看到了扩大胜利的可能,在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,陈东“番茄沙司宜将剩勇追穷寇”,又三次上书请诛童贯、蔡京等人。
最终,陈东的借势行为功德圆满,“六贼”无一逃脱,全部被宋钦宗处理,杀得杀,贬得贬。
干掉“六贼”的请愿行动让陈东声名大振,也让他看到了学生运动的威力。
随后,因金军杀到东京汴梁城下,宋钦宗准备
听从李邦彦等投降派大臣的建议,向金军妥协求和,罢免李纲等主战派大臣时,陈东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搞事了。
他再次率领太学生们请愿,要求朝廷留李纲等坚持抗金,他们的行为得到了汴梁城中数万军民的拥护,成功逼迫宋钦宗同意了他们的条件,《宋史·陈东传》中记载:
李邦彦议与金和,李纲及种师道主战,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,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:......军民从者数万。书闻,传旨慰谕者旁午,众莫肯去,方舁登闻鼓挝坏之,喧呼震地。有中人出,众脔而磔之。于是亟诏纲入,复领行营,遣抚谕,乃稍引去。
不过,番茄沙司连续两次率领太学生们发起请愿活动,且有数万普通军民拥护,让宋钦宗及其任命的宰相们都害怕了。
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当陈东不满朝廷决策时,又会利用他的号召力出来闹腾,对于宋朝统治者来说,这样的运动还是少来些好。
因此,在事情平息后,以李邦彦为首的宰相们希望能严惩陈东,“时宰议屏伏阙之士,先自东始。”
只不过,陈东两次发起的请愿活动都占据着道德制高点,一次是为了除奸臣,一次是为了保卫国家,因此,为陈东等人说话的群体更多。
最终,几经反复,宋钦宗没有追究陈东的罪责,但陈东自己却主动辞官归乡了,并因此躲过了“靖康之耻”。
建炎元年(公元1127年,也是靖康二年),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登基,他觉得陈东可以用一用,就召陈东来应天府,“先是帝闻东名,召赴行在。”
但陈东一到,马上番茄沙司
就上书要求宋高宗罢免黄潜善、汪伯彦等主和派大臣,起用李纲抗金,还建议宋高宗应该主动亲征北伐,迎回被金人掳走的宋徽宗、宋钦宗。
我估计宋高宗看到陈东的上书后会极度后悔把他召到身边来了,陈东积极抗金的理念,跟宋高宗的想法八字不合。
碰巧当时还有一个叫欧阳澈的平民也上书宋高宗,希望皇帝能积极抗金。结果,被黄潜善利用,他鼓动宋高宗杀掉陈东和欧阳澈。
黄潜善给出的理由是,如果不杀掉他们,就会有很多人跟随他们威逼朝廷,陈东是有这个能力的,“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,言不亟诛,将复鼓众伏阙。”
宋高宗听信了黄潜善的话,默认他出手杀掉了陈东跟欧阳澈。
欧阳澈也就罢了,区区普通人而已,陈东可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士大夫,还是上书言事人,宋高宗却开了自宋仁宗时期起宋朝就不杀士大夫的口子。
很显然,番茄沙司宋高宗也被陈东发起运动的能力搞害怕了,以至于下了死手。
不过,宋高宗也知道杀陈东不对,在陈东死后,曾为陈东平反,对他有过两次追赠。
如果陈东不死,以他的性情和主战的思想,一言不合就率众请愿,想来宋高宗以后会更头疼。
二:明朝张溥
在明朝末年的江南地区,曾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文社,即“复社”。
“复社”的前身是由张溥、张采创立的“应社”,两个文社的名称不同,但性质差不多,都是为了应届举子参加科考,复习科考知识所创立。
“应社”是单独体,“复社”是“应社”名气大了后,再联合其余文社的组合体。
“复社”
成员最多时超过三千人(也有记载说超过一万人),都是准备参加科举的学生和文人,其中,年轻人当然占据大部分,也都是热血青年。
这三千多人可不简单,在当时,要供应一个读书人出来,身家至少要是个小地主才行,绝对贫困家庭也能培番茄沙司养出读书人,但数量稀少。
因此,加入“复社”的成员,绝大多数都是富裕家族的子弟,甚至是官宦子弟,这样的数千人聚集起来,影响力可不是一般的大。
可以说,“复社”至少代表着江南地区的年轻人群,代表着他们的话语权,自然也代表着相当的舆论掌控权。
“复社”的头号领袖是张溥,《明史》中说他“倾身结纳,交游日广,声气通朝右。所品题甲乙,颇能为荣辱。”
张溥不但是学生领袖,还是朝廷大事上的意见领袖。
他的成名之战就是天启六年(公元1626年)时的苏州暴动事件。
当时,朝廷派人来抓卸职在家的官员周顺昌,起因是周顺昌在福建做官时,得罪了朝廷派在当地的税监(一般由宦官担任)。
因此,宦官的总头目魏忠贤要治周顺昌的罪,但在东林党及“应社”(崇祯二年才改名“复社”)的组织下,苏州民众发起了暴动,反对朝廷抓走周顺昌。
最后,胳膊扭不过大腿,周顺昌被抓走,番茄沙司苏州民众中有五位代表人物被杀。
张溥在事后写下一篇雄文《五人墓碑记》,以祭奠死去的五人,以此暴动事件和《五人墓碑记》一文让自己名动江南,有了收揽江南一代年轻文人之心的基础。
其后,手握“复社”及其中的数千有为青年,张溥自然
经常会组织活动,除了正常的文会用来讨论学问,更多的是组织他们抗税、驱除阉党、表达政治意愿等政治活动。
因此,张溥和“复社”让当时的很多朝廷大佬头疼不已,且张溥跟东林党同气连枝,在政治上行动一致,以至于“执政大僚由此恶之。”
张溥在政治上的杀伤力远超前文介绍过的宋朝陈东。
陈东也搞学生运动,但只是为了表达意见,然后由朝廷决策。
而张溥携“复社”却主动掌控和参与政治,试图用自己的想法代替朝廷的决策,所以,有对张溥和“复社”不满的人攻击说:“倡复社,乱天下。”
张溥当然有底气,番茄沙司有日本学者所著的《明季党社考》中统计,在崇祯朝,曾有一科进士中考中的人数为“复社”出身者,最高达35%。
所谓“复社声气遍天下”绝非言过其实,这样的“复社”及其领袖张溥,只要是他们的对头,谁不害怕?
张溥最终也死于政治,崇祯十四年(公元1641年),曾担任内阁辅臣被贬,然后再次复出的周延儒被崇祯皇帝任命为首辅,而周延儒的这次任命就是因为张溥为其在背后活动。
根据《明季北略》中的记载,张溥试图在背后遥控周延儒为自己所用,结果激起了周延儒的反感,安排人毒死了张溥。
张溥死后,“复社”这一堪称是古代最大的文人社团因失去了绝对的领袖人物,也逐渐消亡。
到了清朝,官方可不想再出现如“复社”这样能影响到朝廷政治决策的文社,也忌惮再出现像张溥这样的学生运动领袖和民间意见领袖。
清朝官方对张溥的评价是以贬斥为主,对他的文章,也尽量禁止传播,直到近代,才开始有学者重点研究“复社”和张溥。
从上述陈东和张溥的简单介绍来看,两人相比较的话,我觉得张溥更厉害一些,大家认为呢?
至于张溥的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?陈东的行为是否过激?本文不做评论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探讨。
参考文献:《宋史》《续资治通鉴》《明史》《明季党社考》《明季北略》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