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惯例,油醋汁
复习一下前两篇文章的内容。
如何写出一手漂亮的英文字——Calligraphy简介(上) 古老的Roman,Celtic和Gothic
如何写出一手漂亮的英文字——Calligraphy简介(中) 浪漫的Italic
Calligraphy,即“英文书法”或者“英文艺术字”。常规用来写Calligraphy的笔有两种,一种是平尖笔,另一种是点尖笔。按照这两种笔尖,我把Calligraphy字体分为两大类——
平尖字体:主要包括Roman,Celtic,Gothic,Bookhand,Italic等。
点尖字体:Copperplate等。
Roman整齐端正,大气稳重。Celtic弯曲虬结,神秘莫测。Gothic庄严而又华丽,Bookhand与Italic浪漫飘逸,美不胜收。
之前的两篇文章,都在讲平尖字体。而这一篇文章,就要开始讲述点尖字体了。也就是大家最为期待的Copperplate,文艺复兴之后Calligraphy的集大成者。
何谓点尖?油醋汁
之前的介绍中,我始终没有提到“书写工具”的具体区别。今天给大家简单做个简单的介绍。
写Calligraphy,需要什么样的笔?因字体而异。但毫无疑问,我们所介绍的所有字体,都需要特殊的笔才能写就。我在这里介绍三种笔:吸水平尖笔,蘸水平尖笔,斜点尖笔。
第一种:吸水平尖笔——平尖笔和平行笔
之所以第一个讲吸水平尖笔,是因为它和我们日常使用的钢笔更相似。目前常用的吸水平尖笔有两种,一种是Lamy Joy为代表的平尖笔,另一种是Pilot平行笔为代表的平行笔。
Lamy Joy平尖笔的构造和一般的钢笔大致相同,除了笔尖——油醋汁之前所见到的Gothic,Italic等等,他们都需要平尖的“一”字出水面来写。所以,只有平尖才能够胜任。
而Pilot平行笔则大不相同。
百乐平行笔的构造比较特殊。两片平行的金属片构成笔头,墨水从金属片之间的缝隙流出。相比于Lamy Joy这种平尖笔,平行笔的出水宽度会更加稳定。而Gothic恰好要求每一笔的粗细能够严整,所以时至今日,Pilot平尖已经成为了书写Gothic的不二之选。
第二种:蘸水平尖笔
钢笔的吸水结构,是在19世纪初才诞生的。然而在此之前,Calligraphy已经演变了近千年。在吸水笔诞生之前,所有的平尖字体,油醋汁
都是用蘸水笔写的。
然而蘸水笔的笔尖,由于不需要吸水笔的毛细装置和笔舌的限制,笔头可以做的非常之软,字体的粗细变化范围非常之大。在书写Italic这种飘逸的字体的时候,会比呆板的Pilot平行笔好用很多。
第三种:蘸水点尖笔
蘸水点尖笔,就是今天的主角。Copperplate油醋汁
必须用蘸水点尖笔才能写。
为什么?看个视频你们就懂了。
【马博士课堂】(字触)英文书法Copperplate基础字母真·教程1—在线播放—优酷网,视频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显然,没有什么其他的笔能够hold住这样的粗细变化。只有足够软的蘸水笔,才能做到这一步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们一般会使用斜点尖笔来书写Copperplate,如下图——原因很简单:Copperplate需要向右倾斜35°。为了保证能够使用笔尖的正锋书写,笔尖也需要跟着弯曲一定的角度。刚刚视频中的书写着用的是直尖,那是因为书写者把纸给转了个向……
(还有另一种情况,那就是左手写字的Calligrapher,油醋汁
可以直接采用直尖书写Copperplate。但这样也会有很多麻烦,比如手会摁在墨水上。。。)
上篇讲Bookhand的时候,干货不够,情怀来凑。然而讲Copperplate,干货和情怀,一个都不能少。
1588年,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。这对于欧洲历史是个重要的转折点,因为此时麦哲伦和哥伦布已经完成了世界版图的基本勾画,英国在军事上的胜利,使得英国成为海上霸主,从此开始了无休止的殖民掠夺和全球贸易。
对外交流多了(指的是做生意,不是抢地盘。。),对于文字和文字工作者的需求也逐渐增加,油醋汁
毕竟人们写合同、记账之类的需求越来越多。书法学校遍地开花,教授写字的同时,也顺便教会计学。以前,写得一手好字的往往是传教士,四处漂泊给人抄写经文。现在写字需求量大了,他们就从流浪者摇身一变,成为了“书法工匠”,地位堪比如今的大学教授。
为了吸引学生,这些“书法工匠”们都在努力学习一个,提升自己的姿势水平。除此之外,他们还忙着出书——也就是自己作品的copybooks,用于给学生临摹学习,也顺便提升自己的名气。
这些copybooks的批量印刷,采用的技术就是copperplate engraving(铜板雕刻印刷)。大致过程,就是讲工匠们的作品,油醋汁
用刻刀刻在金属的印刷板上;雕好的印刷版上涂上墨水,敷上纸张,印刷就完成了。由于刻板的过程比较精细,写的不好的字能够在刻板过程中进行修改,相当于那个时代的PS,能够让印刷出来的字比书法匠现场写的字好看很多。
到了17、18世纪,copybooks越来越多,这些书法工匠们也开始有点“文人相轻”的意思,搞出了鄙视链。那时候,主流的copybooks都喜欢在写字之余,画一大堆鸟、天使、龙什么的来装饰版面,比如下图。
17世纪,像Edward Cocker和John Seddon这样主张字体要清晰、简约的大师,就开始嘲笑这帮人华而不实:
“商人和会计才懒油醋汁所以呢,“清晰简约派”就开始呼吁大家,把那些华而不实的copybooks给扔了……扔了……
果然英国人脑子有坑。我国魏晋文风骈俪,华而不实,于是刘勰写《文心雕龙》批驳这些“清谈误国”者,提出“正本清源”。然而虽然批驳,魏晋的作品也没怎么流失啊?大师们吵归吵,普通人才不跟你们一般见识。好好的文化瑰宝不收着,丢掉多可惜。书籍乱扔是会污染环境的,砸到小朋友怎么办?就算没砸到小朋友,哪怕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啊。
油醋汁
结果英国人,好嘛。。17世纪的copybooks数不胜数,结果居然没几本流传下来。鄙视链顶端的“清晰简约派”一带节奏,所有群众就跟着一起扔书……不说了都是泪……
不过没办法,时代在前进。现在大家注意啦,随着历史的车轮压过花花草草,我们来到了18世纪。
1733年,一位名叫George Bickham的大师(书法+雕版双重大师)做了一件非常有责任感的事情。他找来25位当时英国最佳的书法大师,征得了这些大师的作品。经过整理,他将其中的220张作品进行雕版,结集出版,书名《The Universal Penman》。
坦白说,这对于Calligrapher界的意义,相当于明成祖找解缙主持编纂《永乐大典》,是划时代的。《The Universal Penman》油醋汁
里面不仅有传统copybook的那些认真写就、精心装饰的人生箴言(鸡汤),也有记账格式、公务信函、费用清单等等应用文体的示范。这本书成为了20世纪的Calligraphers的示范字帖,也正式将Copperplate(当时称作Roundhand)的基本模式确定下来。
由《The Universal Penman》而确定的Copperplate(Roundhand)的基本特征:
为适应铜版印刷的模式,Copperplate相对于Italic进行了相应的改变。字体由更具弹性的点尖笔书写;笔画变得更圆(从而产生了我们今日所说的“圆体英文”);字体的倾斜度变得更大;在字形当中,粗线条和细线条之间的粗细对比更加强烈。
Roundhand使用连笔,油醋汁
书写速度相比于Italic有着巨大的提升。再加上Roundhand清晰易辨认的特征,它迅速成为英国人在国际贸易公文中的首选字体。随着英国贸易的轮船驶向全世界,Copperplate也为全世界所了解。
就这样,Copperplate风靡了整个19世纪。20世纪初,教育在国家范围内大规模普及,需要写字的普通人越来越多。然而Copperplate需要长时间的练习,对于普通人来讲,腾出如此多的时间学习Copperplate,似无必要。所以,简化版的各种狗爬字体成为了主流,和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情,一毛一样。
而Copperplate,一直苟延残喘,最后到圆珠笔被发明的那一天终于支撑不住,轰然倒塌。油醋汁
随之倒塌的,也包括朴素古雅的斜点尖蘸水笔、带着强烈粗细对比的Copperplate字形,以及Copperplate无与伦比的优雅与美丽。圆珠笔代表的是实用主义的胜利,它方便携带、出水顺畅、保存时间长,除了写不出Copperplate的美感以外,各方面都完美地压倒了Copperplate。
时至今日,练习Copperplate的人数屈指可数。若非Calligraphy Revival让人们重燃复古的热情,以及时代对于包含“设计感”的英文字体的追求,恐怕Copperplate早就被实用主义给掩埋在历史的长河当中。
关于SpencerianSpencerian其实是Copperplate的一个变体。若说Copperplate属于英国,则Spencerian属于美国。它由Platt Rogers Spencer于1840年左右创立。
然而,Spencer先生只活到了1864年,油醋汁
并没能亲眼见到自己创立的字体之荣光。在1850年至1920年之间,Spencerian逐渐成为“American Standard”,仿佛是美国的一个象征。从美国的这两家著名百年企业LOGO可见一斑——
练过中文书法的都知道,楷书是书法的根基。无论行楷、行书、草书等等,其行笔的依据都要根据楷书来。所以,虽然楷书并油醋汁
非诞生最早的书体,但却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书体。
英文书法则比较特殊。由于从平尖到点尖的过渡,英文书法产生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。然而,我们还是认为Copperplate是英文书法中最重要的书体。究其原因,其实和中文是一个道理。
因为,只有Copperplate强调通过用力轻重来赋予文字以粗细变化。
在中文书法中,我们常常称字体的间架结构为“骨”,称其粗细变化为“肉”。按照这一逻辑,我们说颜体丰腴,而柳体削瘦。相对应的,后世发展中,颜体的开拓创新远远多于柳体。究其原因,正是因为颜体足够丰腴,我们能在“肉”油醋汁
上多下文章。而瘦削至极致如瘦金体,一经开发,便是巅峰了,几乎没有创新。
Copperplate划时代地定义了字形的粗细变化,从而赋予了点尖字体无限的可能性。我们可以看到,Copperplate的变体可远远不止Spencerian一种,而且每位Calligrapher写出来的Copperplate都不完全相同。然而如Italic却被框得太死,难以革新,只能在Swashes上多下文章(结果就像17世纪那些被批为“华而不实”的Penman一样成为历史的尘埃)。
但,虽然Copperplate在定义字形方面与中国书法有着一丝丝的相通点,我们还是能够看出——Calligraphy相比于中国书法,其境界还是差的太远。究其原因,我们会发现,Calligraphy的每一种字体的产生,油醋汁
都基于特定的实用意义,例如Roman为早期记录而生,Gothic为抄写经文而生,Copperplate则因其利于速写、便于识读而流行。然而中国书法里,有太多太多“不为什么的坚持”了。
传统士大夫阶级以一手好字为安身立命之本,古代的书法家往往也是文学大家、政治名人。更有如郑燮的板桥体,歪歪斜斜,却承载自己的哲思高度。中国书法的制高点,不仅仅脱离了实用主义,甚至已经脱离了传统的美学观念。这一高度,颇有些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绘画。
洋洋洒洒扯了无数的淡,也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受用。三篇文章,把我心中的Calligraphy历史讲的差不多了,也算功德一件。希望这些对于Calligraphy的历史评述,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Calligraphy之美,对Calligraphy产生兴趣,和我一起来练习Calligraphy。未来会不定期更新一些关于自己练习Calligraphy的心得,以及更多关于Calligraphy的知识。
若觉得有用,麻烦各位看官老爷点个赞。小生不才,在此鞠躬~
参考资料:
Margaret Shepherd《Learn Calligraphy》
Eleanor Winters《Mastering Copperplate Calligraphy——A Step-by Step Manual》
亲爱的wiki™
坑爹的百度百科™
另外,我正在学习数据分析,并持续在知乎上更新我的学习笔记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进来看一看:关于数据分析学习笔记的计划(以及目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