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去了一个大数据研究的公司,根据中国人的点餐数据,他们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发现,比如,在各大城市的美食种类搜索排行榜上,“火锅”都是绝对的第一名,而黄焖鸡米饭是最受大学男生欢迎的食物,原因让人想不到:花同样的钱,黄焖鸡米饭的肉量看起来是最多的。
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,关于年轻人如何摄取营养,研究员:“你知道大学生如何补充维生素吗?”
有人猜测是买水果或喝果汁,有人猜测是在拼多多买维生素。这时,研究员非常恰当地停顿了一下,沙拉酱然后用发现了图坦卡蒙墓一样的语气宣布:“不,他们会去吃麻辣烫。”
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美食家很容易就“堕落”,因为有太多的在功能和味道上都可替代的食物需要抵抗。当他想大吃一顿蔬菜的时候,如果不能够吃到像福和慧、山河万朵这样的素食名店,
另一个极其简单又跟他挑剔刁钻的形象完全背道而驰的名字,就会像幽灵一样,从脑海深处浮现出来。
麻辣烫。
吃麻辣烫是一件简单粗暴的事情,尚且五谷不分的年轻人在这里也同样得到尊重,只要把手伸向呈现绿色的区域一通拿,即沙拉酱便不认识菜的种类,只需要想想吃了多少维生素,就已经开心了起来。
如果吃一份冷冰冰的沙拉,至少要60到70元,而且里面的藜麦、牛油果、生菜都是长大之后才认识起来的。哪里比得上蒿子杆的曼妙、红薯的亲切,娃娃菜被辣椒骨汤浸润后,有如猪脆骨一样的嚼头和层次呢?
不需要预约,不需要考虑带什么酒,热情亲切,又不像沙拉一样冷冰冰。
冷柜里的蔬菜塞得满满当当,绿色的蒿子杆、生菜、西兰花,紫色的甘蓝,挤挤挨挨地堆在塑料框里,几乎挨到了冷柜的顶上,就像是把菜市场的蔬菜摊直接搬沙拉酱
过来了一样。
从味觉的层次上来说,如今的麻辣烫味型也早已精细化,东北系降低了辣度和油度,加入骨汤,并且麻酱可以任加;川渝系作为麻辣烫的原乡,带有浓重的牛油味,再蘸干碟,又是另一种风味;广东系麻辣烫多了醇厚的骨汤。从口味来区分,有加奶粉的、有加牛奶的、有加芝麻酱的。
青岛麻辣烫里有海鲜,江西南昌的水煮又是另一种麻辣烫的变形。在更现代化的麻辣烫店里,还分野出了咖喱味、臭豆腐味,甚至是“脏脏味”。
以上这一切,平均下来盛惠40元,即便不小心拿多了,那不过是多损失一沙拉酱杯咖啡的价钱。
麻辣烫店甚至能通过严苛的健身教练aka食谱顾问的考验。女孩跟男朋友一起到店里,往往是男朋友负责拿框,一边问:西兰花要不要,魔芋要不要,一边往框里面夹菜。
在此过程中,这个城市里无处不在的健身教练的幽灵会闪现在他们的对话里,
还好麻辣烫店给出了足够多的选择,即便这样,健身教练也会借他们的嘴挑三拣四:“不要土豆粉,土豆碳水太高了,豆泡应该是炸过的吧,好像也不行。”
在刨除掉大多数有发胖危险的食物后,他们的框里依然是满满当当,劫后余生的食物框沙拉酱放到称重台上,像旧时读过的小说里常见的一句话“发出快乐的声响”。这样避免发胖又可以尽情享受肚腹快乐的地方,你仔细想一想,其实在一线大城市里相当的缺乏。
在世界上也很缺乏,中国是无可争议的绿叶菜大国,美国人的新鲜蔬菜就是生菜、西兰花、小瓜之类的,生拌了酱吃。日本人可以顿顿吃大头白菜,法国菜很罪恶,吃大量的奶酪、下水与红白肉和腌制肉类,犹太人的菜和中东菜,在蔬菜这一点上实在是乏善可陈,南美洲稍微好一点,可惜隔得太远。
再好的异域菜,吃多了都会想要回沙拉酱
到中国的铁锅小炒,一点俏荤,大量蔬菜里面借一咪咪肉。
有一次,跟一个探访葡萄酒的友人走进了法国东部和瑞士的一个山区,这个村子在一个U字形峡谷的最深处,到能买到一点蔬菜的地方要开车两小时,于是,在餐厅里吃了七天的黄油鳟鱼、黄油鸡,连水果都没有。
到第四天的时候,即便餐厅的黄油里加了极酸的汝拉黄酒来解腻,我们的脸依然皱得像黄油放久了之后的表面,央求餐厅给我们多一些生菜,服务员的脸皱得像汝拉黄酒桶表面浮起来的酒花:“给了你们,其他的客人就没有了。”
沙拉酱于是只能靠幻想度日,其中能支撑我们最大的向往就是回到中国吃绿叶蔬菜。她的菜谱是虎皮尖椒和炒红薯叶,我的菜谱则是麻辣烫,第一轮先是纯吃那些绿色的,千回百转的叶子,在心理上补充一下对叶绿素的渴望,第二轮则享受那些被稍加
汆烫之后的菌菇和豆制品与骨汤、麻酱交织在一起的味道。
我还暗自发誓,一定要吃那种在外国超市里绝迹的菜:比如贡菜、苋菜、蒿子杆、芥蓝、藕。土豆、红薯、西兰花和紫甘蓝都因为外国人也吃而被抛弃——心理逆反作用强大到返回义和团那儿去,舌尖上的“清末教案”。
沙拉酱麻辣烫本来是不太上台面的小摊,但自从杨国福和张亮麻辣烫崛起,如今连锁麻辣烫店也开进了城市里的高端商场。杨国福麻辣烫全国有5616家,张亮麻辣烫全国有5249家,单从数量上来说,是海底捞的九倍,就知道年轻人有多么爱吃这样的食物了。
在人们的心里,“健康”和“美味”,“精致”与“实惠”、“碳水”和“管饱”是永远在搏斗的两方,而麻辣烫,就站在这拉锯战的中间位置,成为了所有人的选择。
论文说:“麻辣烫在健康方面有很多优势。第一,主要靠烫煮而成,比起炸和炒,能减少油脂摄入,这对心血沙拉酱
管健康和体重管理非常有益。第二,相比其他快餐食品,麻辣烫更符合食物多样化的饮食原则。第三,麻辣烫的加热温度并不高,能留住更多营养,且不会产生油烟和脂肪高温氧化问题。第四,涮菜过程可以去除蔬菜中的部分草酸、亚硝酸盐和农药,虽然损失一部分维生素C,但也减少了抗营养因素和有毒物质。”
吃沙拉的人也许能随口列举出这些要点,但那是更加中产和精致白领们的生活方式。年轻人们并不按照论文生活,他们是凭直觉选择了麻辣烫:即便不是一个专业的营养学专家,走进店里,沙拉酱也会觉得从表面上看起来,每一个框子里都是浓得化不开的营养,五分之二的蔬菜、五分之一的菌菇、五分之一的肉类,只要撇开各种来历不明的丸子,麻辣烫店就是完美的食材构成。只要再拿白水涮涮,张开嘴吞下这些食物,至少心理上能健康很多。
于是,
在麻辣烫店里,能听到的话题就带着相当的青春活力,年轻人们调侃着自己组的乐队的贝斯手,用手机不停地监看三亚艾迪逊酒店有没有房间可定,愉快地讨论着自己的性向,一边吞下蔬菜和大量的豆类蛋白。
除此以外,麻辣烫店还是沙拉酱一个心灵的按摩院,在互联网大厂上班的年轻人,每做一个项目要提交无数的报告,沟通数不尽的部门,根据不知道是谁发明出来的系统一版一版地改预算。最后的方案已经被改得完全不像原来的。还有一个年轻朋友的客户,最近的ppt改了八遍,直到害怕见到视频那边甲方的任何一张脸,生怕他们再说出什么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又很恶毒的话来。
她们俩的放松方法,就是到公司旁边的麻辣烫店里,站在冷柜前深吸一口气,什么也不想,让头脑放空。麻辣烫店的好处,就是不用选,反正只要拿绿沙拉酱
叶菜和蘑菇类就好了。
还有就是根本不用考虑做法,那些自己平时的厨艺涉及不到的豆腐、豆皮、紫甘蓝、莴苣等等,骨汤一烫,浇上辣椒,就已经变成了美味。
最忙碌的时候,大脑根本不执行辨别食物这项指令,思维还停留在斗兽场一般的公司当中,没有缝隙去想手里拿到的是莴笋还是笋。眼睛看到了一种菜,但其实没有认出是什么,用手把签子旋转半圈,机械地放进框中。
项目里,每个数字的小变化都会带来大量的人际撕扯。所以当我的这个朋友听见麻辣烫的称重小哥说:“这串上面本来是四块豆腐,沙拉酱你拿掉了一块”时,她的第一反应就是,立刻转头去把那块掉落的豆腐补回来。
小哥愉快地说:“你再拿一串吧,不收你钱。”
嗯,这件事情不重要。
她习惯了每个人都绷着一张脸的公司,但麻辣烫店里,就有“这不重要”的氛围,为了美味,为了健康,为了谈恋爱或者找个人跟你一起调侃乐队贝斯手来吃都是可以的。
有多少种蔬菜与肉的组合,这里就有多少种自由。奋斗中的年轻人喜欢麻辣烫,除了因为可以大量和集中地吃蔬菜,也许部分就是因为这种自由的隐隐感召。
也许他们现在还不自知,但一切的奋斗到最后就是为了实现某种自定义的自由。